统计公报
您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政府信息公开 > 统计公报
镇平县统计局 关于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
添加日期:2015-03-19 10:59:45   来源:   作者:
   

    2006年,全县人民在县委、县政府的团结和带领下,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“三个代表”重要思想为指导,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、五中和六中全会精神,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,全面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,扎实推进工业强县战略,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,切实注重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,全县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,经济活力明显增强,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。社会事业全面进步,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,实现了“十一五”发展的良好开局。
   一、综   合
  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,经济总量迈上新的台阶。初步核算,2006年全年镇平县生产总值140.3亿元,比上年增长13.3%。其中,第一产业增加值21.46亿元,增长7.7%;第二产业增加值87.28亿元,增长15.0%;第三产业增加值31.56亿元,增长12.6%。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5.5:63.1:21.4变化为15.3:62.2:22.5,二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了0.2个百分点。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86.3元,增长14.5%,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1.5%。全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4611元,增长9.7%。
   市场物价稳中略升。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.8%,涨幅回落0.2个百分点。其中,食品类价格上涨1.9%,交通通讯类价格上涨1.9%,居住价格总水平上涨5.6%,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价格上涨1.8%。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.7%。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3.2%。
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:经济增长方式仍较粗放,产业结构升级难度大;工业经济运行质量不高,大个骨干企业较少,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快;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,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依然不足;县内民间资本跟进不快,农村投资规模偏小;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较大;乡(镇)间经济发展不平衡;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任务艰巨;城乡居民收入总水平较低,农民增收难度加大,等等。
   二、农   业
   2006年,全县各级党委、政府,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“三农”工作的各项要求,采取切实有效措施,加大农业投入,改善农业生产条件,狠抓农村经济结构调整,落实“一免三补”政策,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布局,名优特色种植业发展较快,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。
   种植业生产稳步发展。全年粮食总产量426911吨,比上年增长9.0%,再创历史新高;夏粮总产量255298吨,增长5.6%;秋粮总产量171613吨,增产14.4%。油料总产量70931吨,增产8.0%;棉花总产量6770吨,增产23.9%;蔬菜总产量685660吨,增产4.4%。
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。优质小麦、棉花、蔬菜、烟叶、畜牧等农业基地稳步发展,苗木花卉、特色林果、肉奶牛、观赏鱼等四大特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,产业内涵不断提升,粮经比趋于合理,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达到35.6%。
   林业、水利建设取得新成效。全年完成造林面积866公顷。退耕还林工作全面实施,退耕还林面积533公顷。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543公顷,年末达到44676公顷;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33公顷,年末达到4950公顷。
   畜牧养殖业持续快速发展。全年肉类总产量7.08万吨,比上年增长6.6%;禽蛋产量4.93万吨,增长4.3%;牛奶产量1.19万吨,增长15.7%;水产品产量5300万吨,增长7.7%。
农村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。年末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38.62万千瓦,比上年增长9.7%;农用拖拉机3.45万台, 比上年增长12.4%,农用运输车0.59万辆,比上年增长2.1%;农村用电量9002万千瓦小时,比上年增长2.0%。
   三、工业和建筑业
   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。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80.93亿元,比上年增长15.4%。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增加值28.6亿元,比上年增长24.6%;其中,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1.42亿元,增长24.5%;集体企业增加7.5亿元,增长23.4%;股份制企业增加值7.9亿元,增长19.7%;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1.2亿元,增长16.5%。轻工业增加值45.65亿元,比上年增长24.9%,重业增加值35.28亿元,比上年增长24.5%。
   工业经济增长质量显著提高。全年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216.9%,比上年提高16.7个百分点,创历史最高水平。产品销售收入60.87亿元,比上年增长18.2%;实现利润总额9.28亿元,比上年增长51.6%,工业品产销衔接良好,全年工业产品销售率96.8%。
   四、固定资产投资
   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,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力进一步增强。2006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以城镇基础设施、工业项目和招商引资工作为重点,加大投资力度。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382147万元,比上年增长44.9%,投资额创历史最高水平。城镇投资的快速增加,拉大了城市框架,加快了县城基础设施建设步伐。2006年全县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20773 万元,比上年增长62.0%,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单位完成投资 140364万元,私营、股份有限公司及其他有限责任公司完成投资 58575万元。农村投资速度的加快,使农村的交通,通讯、水电等基础设施得到迅速发展,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生产、生活条件,也为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2006年全县完成农村农户投资84684万元,比上年增长11.0 %,完成农村非农户投资76690万元,比上年增长49.8%。
   投资结构进一步改善。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中,工业投资124557万元,交通运输、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投资45915 万元,批零贸易餐饮业投资19026万元,水利、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投资 21967万元,教育投资8572万元,卫生、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投资3817万元,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投资58921万元。
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。工业园区四期工程、“村村通”建设工程、雪枫路改造、一高中扩建工程等建设项目顺利完成,县城供水及城区供水管网改造工程如期完工投入使用,人民公园改造工程基本完成,商业街和住宅楼主体全部竣工,正在进行后期配套施工;旺盛物流中心市场、玉料市场工程年度形象进度基本到位。
   五、国内外贸易
   消费品市场稳步发展。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.0亿元,比上年增长15.4%。分行业看,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30.6亿元,增长16.0%;住宿餐饮业零售额4.7亿元,增长11.7%;其他行业零售额0.7亿元,增长13.6%。
  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,实现商品销售收入净额5.79亿元,比上年同期增长12.4%,其中批发业增长11.8%,零售业增长13.7%;实现利润总额1124万元。
   六、交通、邮电
   交通运输业稳定发展。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71887万吨公里,比上年增长79%。旅客周转量43709万人公里,比上年增长54%。
   邮电通信业快速增长。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2266万元,完成电信业务总量6253万元;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65252户;年末移动电话用户85360户。电话普及率为17.2部/百人;计算机互联网络用户8987户。
   七、财政金融
   财政增收增支。全年累计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1269万元,比上年增长22.8%。其中,增值税完成2357万元,增长35.2%;营业税完成4680万元,增长19%;企业所得税完成502万元,增长21.5%;个人所得税完成1304万元,增长23.9%。全年完成财政支出60039万元,增长13.2%。其中农业支出增长17.9%,教育支出增长22.1%,抚恤和社会救济支出增长24.4%,医疗卫生支出增长51%,行政管理费支出增长9.8%,城市维护建设费增长47.2%。
   金融机构存贷款规模继续扩大。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8.03亿元,比上年增长20.8%。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1.47亿元,增长14.6%。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0.37亿元,比上年增长14.3%。
   八、教育和科学技术
   教育事业发展较快。全县高中阶段教育共招生4479人,在校学生14520人。全县普通初中招生8511人,在校学生32012人。全县小学招生12979人,在校学生65815人,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.8%。
   科技事业稳步发展。2006年末,全县拥有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36所,全年培训从事科技活动人员6.5万人次。全年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32万元。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2项。
   九、文化、卫生
  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。2006年末,全县共有艺术表演团体32个,文化馆(站)24个,公共图书馆(室)27个。广播人口覆盖率达到98%,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8.1%,有线电视用户达到34000户。
  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。年末全县共有卫生机构30个,其中医院、卫生院29个,卫生所609个;医院病床床位994张;卫生技术人员1343人,其中执业(助理)医师578人。全县共有卫生防疫、防治机构24个,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得到加强。
   十、环境保护
   环境保护工作力度继续加大,城乡居民环保意识进一步提高。全县环境保护工作以大气污染防治为主,进一步加强对违法排污企业的清理整顿,加大对关停取缔小锅炉和农村秸秆焚烧工作的监管力度,违法排污及秸秆焚烧现象明显减少,环境质量和大气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。全县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87%;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为72%;烟尘排放达标率76%;工业粉尘排放达标率69%。
   十一、人口、人民生活
   人口控制工作取得新成效。2006年全县出生人口10129人,出生率10.57‰;死亡人口5909人,死亡率6.17‰;全年自然增加人口4220人,自然增长率4.40‰。年末全县总人口962291人。
   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。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948元,比上年增长12.5%;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407元,比上年增长9.7%。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808元,比上年增长16.1%,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769元,比上年增长17.8%。

  
   注:1、本公报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。
      2、生产总值、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,增长(发展)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。
      3、人口出生率、死亡率、自然增长率为2006年抽样调查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