统计公报
您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政府信息公开 > 统计公报
镇平县统计局 关于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
添加日期:2015-03-19 10:59:47   来源:   作者:
   

2009年,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,面对保增长、保民生、保稳定、保态势的严峻考验,全县人民在县委、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,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,认真贯彻落实国家、省一系列关于扩内需、保增长、惠民生的政策措施,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发展环境,着力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,有效遏制了经济下滑势头,各项事业全面进步,人民生活继续改善,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就。
一、综   合
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。初步核算,2009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(GDP)136.8亿元,按可比价格计算(下同),比上年增长11.1%。其中,第一产业增加值23.0亿元,增长4.2%;第二产业增加值78.1亿元,增长10.7%;第三产业增加值35.7亿元,增长17.2%。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6.5:60.2:23.3变化为16.8:57.1:26.1。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.1%、59.1%和34.8%。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生产总值为14866元,增长10.4%。
民营经济彰显活力。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88.3亿元,增长11.3%,占GDP 的比重提高到64.5%,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5.6%。其中,第一产业增加值5.14亿元,增长4.2%;第二产业增加值60.68亿元,增长11.0%;第三产业增加值22.48亿元,增长17.1%。
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下降0.7%。被调查的八大类项目中4升1平3降,其中烟酒及用品类上涨3.7%、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上涨0.6%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1.0%、居住类上涨0.4%;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与上年持平;食品类价格下降3.0%、衣着类下降0.6%、交通和通讯类下降2.1%。商品零售价格下降1.3%,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下降1.3%。
就业总量继续扩大,就业局势保持稳定。年末全县从业人员58.7万人。全年新增城镇就业9421人,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余1.3万人,均超额完成全年计划目标。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100人,其中,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数1200人。
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: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企业景气状况起伏较大,就业压力增大,居民收入增长减缓和消费预期降低,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。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加剧,节能降耗难度较大,结构性、体制性矛盾依然比较突出。
二、农   业
全面落实“三农”政策,注重种植结构的调整,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,农业生产稳定发展。2009年完成农业总产值39.26亿元,增长4.3%。其中种植业、林业、牧业、渔业、服务业分别完成产值27.92亿元、0.61亿元、9.28亿元、0.57亿元、0.88亿元,分别增长3.5%、6.6%、6.2%、6.8%、4.6%。
主要农产品生产保持增长态势。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46.8万亩,比上年增长0.5%;其中夏粮种植面积76.8万亩,增长0.6%,秋粮种植面积70.0万亩,增长0.4%。全年粮食总产量520021吨,较上年增产0.3%,再创历史新高;夏粮总产量275691吨,增产0.5%;秋粮总产量244330吨,增产0.03%。油料、棉花、蔬菜总产量分别达到56612吨、4513吨、492610吨。
畜牧养殖业稳步发展。全年肉类总产量达3.16万吨;禽蛋产量2.31万吨;奶类产量1.42万吨;水产品产量6200吨。全年猪、牛、羊、禽分别出栏26.20万头、2.57万头、15.89万只、416.50万只;年末猪存栏25.47万头,牛存栏6.06万头,羊存栏11.32万只,家禽存栏426.01万只。
林业、水利建设稳步发展。全年完成造林面积2585公顷,全部为人工造林;全年木材产量0.12万立方米。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60公顷,年末达到45365公顷;有效灌溉面积占常用耕地面积比重达到60.3%。
农村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。年末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50.49万千瓦,比上年增长5.6%;农用拖拉机4.42万台, 比上年增长5.1%,农用运输车0.68万辆,比上年增长4.2%;农村用电量11426万千瓦小时,比上年增长13.7%。年末,全县410个村全部通汽车和电话,自来水受益村343个。
三、工业和建筑业
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。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70.8亿元,比上年增长10.1%。全县限额以上工业企业(即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)达93户,共计实现工业增加值30.9亿元,增长16.3%;其中,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1.5亿元,增长17.4%;集体企业增加值5.6亿元,增长16.6%;股份制企业增加值5.3亿元,增长16.7%;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1.3亿元,增长17.0%;其它经济类型企业增加值17.2亿元,增长15.7%。全年产业集聚区新入驻工业项目13个,总投资9.88亿元,累计入驻企业68家,全年完成销售收入11.6亿元,入库税金9200万元,分别为上年的96.1%、105.2%。
工业经济增长质量显著提高。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87.2亿元,比上年增长27.1%;实现利润总额7.4亿元,比上年增长28.7%;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0.1万元/人年;总资产贡献率达到33.6%。工业品产销衔接良好,全年工业产品销售率99.2%,比上年提高0.3个百分点。
建筑业生产发展较快。建筑业从业平均人数1.89万人,增长1.2%。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7.3亿元,增长5.5%。房屋建筑施工面积91万平方米,增长13.8%;房屋建筑竣工面积54万平方米,增长14.3%。
四、固定资产投资
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,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力进一步增强。2009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以城镇基础设施、工业项目和招商引资工作为重点,加大投资力度;全年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4.9亿元,比上年增长39.6%,投资额再创新高。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是拉动全社会投资增长的主要动力。2009年全县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50.6亿元,比上年增长46.3%。2009年全县完成农村农户投资11.8亿元,比上年增长10.9%;完成农村非农户投资22.5亿元,比上年增长44.3%。农村投资速度的加快,使农村的交通,通讯、水电等基础设施得到迅速发展,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生产、生活条件,也为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投资结构不断优化,重点突出。在“工业强县”战略带动下,工业投资快速增长,完成投资37.1亿元,增长31.8%,工业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提升到43.7%。同时,交通、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。交通运输、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投资8.9亿元,增长36.9%;水利、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5.5亿元,增长34.1%;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投资1.2亿元,增长47.3%,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投资10.9亿元,增长41.3%。
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。产业集聚区期建设工程、县乡公路建设工程顺利完成;天冠集团年产1万吨纤维乙醇扩建项目、牧鹤集团年产15万吨饲料项目、新奥针织有限公司羊毛衫生产线建设项目等重点项目均建成投产。中山街西段改造、校场路改造、西三里河桥改建、体育运动中心一期、污水处理厂二期基本完成,财富新天地、盛世铭建现代城、镇菩路中段改造安置房、大刘营城中村改造顺利开建,县城绿化、街道立面改造、城区供水管网改造、环卫设施配套成效明显。
五、国内贸易
消费品市场稳步发展。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.5亿元,比上年增长18.9%。分行业看,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49.9亿元,增长17.6%;住宿餐饮业零售额10.4亿元,增长21.2%;其他行业零售额1.2亿元,增长21.4%。
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,实现商品销售收入净额14.8亿元,比上年同期增长18.6%,其中批发业增长19.1%,零售业增长18.2%;实现利润总额2973万元。
六、交通、邮电和旅游
交通运输业稳定发展。年末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749.5公里,其中,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6.0公里。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133633万吨公里,比上年增长45.0%。旅客周转量76732万人公里,比上年增长10.6%。
邮电通信业快速增长。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3.5亿元,比上年增长17.2%;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5.9万户;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8.9万户;计算机互联网络用户1.5万户。
旅游业发展加快。创新工作举措,加大招商引资力度,加快景区景点开发进程,石佛寺4A级景区规划完成编制,太公湖一期开发有序展开,促进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。全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9余万人次,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.84亿元。
七、财政金融
财政收支较快增长,地方财力继续增强。全年累计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8518万元,较上年同期增加2392万元,比上年增长9.2%。其中,税收收入完成19720万元,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为69.1%。增值税完成2964万元,同比减少10.5%;营业税完成7016万元,增长5.2%;企业所得税完成736万元,减少45.3%;个人所得税完成916万元,减少3.2%。全年累计完成财政支出119357万元,较上年同期增加20988万元,增长21.3%。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7.7%,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5.6%,医疗卫生支出增长52.7%,环境保护支出增长19.5%,城乡社区事务支出增长80.3%。
金融存贷款规模稳步扩大,金融运行平稳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大幅度增长,贷款稳步增加,现金持续投放,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764797万元,比年初增加131427万元,比年初增长20.7%;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73378万元,比年初增加77551万元,比年初增长26.2%;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突破60亿元大关,达到630673万元,比年初增加88002万元,比年初增长16.2%。
八、教育和科学技术
教育事业稳步发展。深入实施教育振兴工程,加大投入,改善办学条件,全面落实农村中小学生“两免一补”和城市中小学生免除学杂费政策;投资1160万元完成17所中心小学校舍改造和8所农村初中卫生新校园建设。年末全县共有小学96所,招生15211人,在校学生82851人,教师3897人;普通中学34所,招生9553人,在校学生29159人,教师2060人;普通高中4所,招生2749人,在校学生8226人,教师719人。
科技事业全面进步。2009年末,全县拥有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36所,全年培训从事科技活动人员6万人次。科技推广创新步伐不断加快,全年共引进实施新技术130多项。
九、文化、卫生
文化事业健康发展。2009年末,全县共有艺术表演团体35个,文化馆(站)22个,公共图书馆(室)22个。广播人口覆盖率达到98.5%,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8.2%,有线电视用户达到45000户。
卫生事业稳步发展。年末全县共有卫生机构31个,其中医院、卫生院27个,卫生所639个;医院病床床位1026张;卫生技术人员908人,其中执业(助理)医师451人。全县共有卫生防疫、防治机构24个,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得到加强。
十、环境保护
环境保护工作力度继续加大。全县环境保护工作以大气污染、水污染防治为主,进一步加强对违法排污企业的清理整顿,加大对农村秸秆焚烧工作的监管力度,违法排污现象明显减少;水污染防治力度加大,工业废水处理和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达标率全面提升。全年共计削减COD119.52吨;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82.5%;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7.9%;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90.0%;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30%(其中,县城生活污水处理率为50%);污染减排成效明显,全县整体环境质量持续改善。
十一、人口、人民生活
人口控制工作取得新成效。2009年全县出生人口10729人,出生率11.02‰;死亡人口6224人,死亡率6.39‰;全年自然增加人口4505人,自然增长率4.63‰。年末全县总人口976224人。

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。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085元,比上年增长10.3%;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7992元,比上年增长11.3%。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396元,比上年增长7.1%,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016元,比上年增长8.0%。